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平凡中蘊藏著精采

這是一株平凡到你從旁經過不會多看一眼的小草
經常出現在野地,人行道及公園的角落
甚至按下相機快門的前一秒
在觀景窗看見時就已記不起它的名字
不過即使你知道這棵植物的名字
你真的認識它的精采之處嗎

顏色和語言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顏色和形狀比文字更能下定義
讓我們試著用不一樣的視角尋找亮點
從習以為常的大自然中
看見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精確的植物觀察者是自然之美的收藏家

“ 精確的植物觀察者是自然之美的收藏家 ”
這是法國植物學家Charles Plumer說過的一句話



















1691年郁永河到達台南時, 看見家家戶戶的籬笆旁邊
有一種花開顏色狀似蛋黃的樹
因此特別把它記錄下來:

“番花葉似枇杷, 花開五瓣, 白色. 木本、臃腫, 枝必三分, 花心漸作深黃色, 攀折累三日不殘. 香如梔子, 病其過烈; 風度花香, 頗覺濃郁.”

這種植物在1645年由荷蘭人移植到台灣
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植物
後來郁永河在”裨海記遊”中有這麼一首台灣竹枝詞:

青蔥大葉似枇杷, 臃腫枝頭著白花
看到花心黃欲滴, 家家一樹倚籬笆

1745年(乾隆10年) 巡臺御史六十七在他命畫工製作的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中也有記載:
番花一名貝多羅, 色白, 心淡黃, 香似梔子, 出西洋. 台人但稱番花, 不知為貝多羅也.
不過當時他錯誤指認這種植物為佛教五樹六花中的”貝多羅樹”

Charles Plumer是熱帶植物學家, 當他在雨林搜尋植物時
聽說當地的土著女人將一種非常漂亮的花朵插在耳際作為裝飾
他數度前往巴西的雨林尋找, 不幸在第四次前往時死於船上
因此有生之年並沒有找到這種植物
1753年林奈為這個植物命名時
為了紀念他的事蹟
特別將它的學名稱為 plumiera rubra
也就是 - 緬梔(雞蛋花)
現在大家熟知的分類學概念 –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其中 “種” spcies 的觀念就是由Charles Plumer首先提出的

緬梔是熱帶植物, 在平均溫度高於18度時會不停地長葉開花, 反之就停止生長
在巴里島稱為Japun 遍植神廟四周, SPA浴池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加勒比海的婦女則用緬梔鮮花作為薰香頭髮或衣物的薰材
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摘下雞蛋花洗淨後沾蛋汁油炸作為美食
而舊時台灣將花朵泡於水中用來清洗頭髮去除頭蝨
這是用途很廣的民族植物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賞鳥初體驗 (7) 五色鳥的物理學

賞鳥初體驗 (7)
五色鳥的物理學



















Physics一詞的語源來自希臘文phusis
意思是讓黑暗中有光
物理學剛開始是研究光線的種種特性
來自太陽的光線 
僅有1%為森林吸收利用
而這1%的陽光中
只有不到1%能穿透樹冠抵達森林的底層
這些微弱的光線從樹冠的縫隙中成束的照在林床
由於地球自轉,
所以這些光束在地上僅停留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就移動到另一處
因此生長在森林底層植物的葉片都盡可能長得寬大
因為一天中僅有一次或兩次有機會接受到陽光短暫的照射
植物會根據光線的方向決定枝葉的生長位置
而森林中的昆蟲喜歡追逐陽光以獲取溫暖,甚至某些蜘蛛還會依據陽光的強弱及色彩調整蛛網的光澤
攝於新店山區


















五色鳥更是玩弄光線的高手
陽光照射森林,綠色大部份被樹葉反射
從樹冠層灑下的光線中,藍色光紅色光及紫色光幾乎都被植物的枝葉吸收
只有少數黃綠光穿透樹冠
五色鳥的羽毛顏色便融入背景當中顯得黯淡
但當牠要誇示身上的顏色
不管是求偶或是宣示地盤警告敵人
當牠進入陽光直射的區域立刻變得鮮明燦爛



攝於台大農場標本園
攝於台大農場標本園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賞鳥初體驗 (6) 哎呀! 我怎麼沒看見 ?

哎呀! 我怎麼沒看見 ?

鳥類以變化多端的鳴唱及行為標示出領域(territory)
為什麼鳥兒要佔據一塊領域呢?
原來多數的鳥類為了展示求偶及防禦自己的生殖資源而有領域行為
當領域建立後
雌雄鳥會共同驅趕侵入其領域內同種或不同種的鳥 
鳥類在保衛領域時先是靠鳴叫對入侵者發出警告
當入侵者不顧警告侵入或進犯到領域邊界時
它便採取各種特定的行為炫耀來維護自己的領域
當鳴叫和行為炫耀都無效時便採取驅趕和攻擊行動

康拉德勞倫茲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 
對科學家最大的稱讚莫過於對他說 :
哎呀! 我怎麼沒看見 ? ”

第一位發現鳥類領域行為的人是一個名叫霍華德亨利艾略特
(Henry Eliot Howard)
的英國人
他不是科學家,而是天天要到鋼鐵廠上班的主管
只不過他喜歡看鳥
起初他只是每天早上在他家附近觀察鳥的行為
試圖通過常見鳥類的觀察來了解鳥類求偶的過程
日久悟出其中道理
而提出鳥類領域行為的解釋

賞鳥初體驗 (5) 民意調查的方法源自於鳥調




民意調查的方法源自於鳥調

20世紀30年代
英國業餘賞鳥者在野外對繁殖中的鳥類展開調查
在這些早期活動中
有一個就是針對繁殖中的鳳頭鷿鷈普查
參與此次普查的人當中有一位叫Tom Harrisson的年輕人
一開始他與朋友調查統計鷿鷈的數量
他們調查工作的特殊之處在於經由類似媒體的宣傳手段
招募了數千人參加
當Harrisson在各地統計鷿鷈的數量時靈感乍現
他要把研究鳥類的方法
應用於研究另一個物種的行為
那個物種就是他自己
他把這種新的民意調查(或測驗)方法稱之為mass observation
mass observation是一項描述民眾行為的工作
在20世紀30年代這是個了不起的事
mass observation就是觀察普通人
了解他們在一系列的選項中
如何勾選休閒工作家庭等問題及其原因
這有點像現場社會學調查
不僅是察看統計報表
而且是實實在在的觀察生活中的人們
Harrisson研究人類行為的前沿方法
從他研究鳥類觀察技巧的過程中獲益良多
這些方式也表現在他觀鳥的時候
這是和觀鳥一樣的研究
不需要和他們交談
不需要置身其中
站在一旁通過望遠鏡觀注一切
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就像是賞鳥
mass observation徹底改變了人們觀注其他人的方式
這個方法今天在大學的社會系、市場調查和隱蔽拍攝的電視紀錄片領域仍在沿用

PS : 
大眾觀察Mass Observation發軔於1930年代的英國, 
主事者為Harrisson、Jennings 等人, 他們以「我們自己的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ourselves)為目標, 
針對英國人的日常生活進行人類學式的觀察, 並號召一般民眾加入觀察、記錄的行列
他們將大量社會學研究方法引入調查中, 運用了諸如視察、問卷調查、親臨式觀察等七種手段搜集資料, 
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和研究資料, 其研究報告在英國社會學研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賞鳥初體驗 (9) 賞鳥圖鑑的原始藍本 - A History of British Birds

1797年開始陸續出版
插畫作者為英國版畫家Thomas Bewick Bewick Bewick同時對鳥類、哺乳類也非常有研究
這本書為同類書中首次出現對鳥類特徵準確描述的插圖
使賞鳥愛好者可以憑藉到野外辨認鳥種是所有賞鳥圖鑑的原始藍本
今天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賞鳥圖鑑都繼續沿用這種手繪風格
Bewick在1828年去世
一個新的天鵝物種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Bewick's swan以紀念他為鳥類學、生物學和版畫藝術做出的偉大貢獻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一代宗師

人類為了得到文明和文化的超然成就,就不得不有自由意志,更不得不切斷自己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聯繫。這就是人所失掉的樂園,也是人為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我們對於世外桃源的嚮往,不外是我們對這條斷了的線頭,表示一種半知覺式的依戀。” -- 所羅門王的指環 著者: 康拉德.勞倫茲

1973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一代宗師
他是朱利安・赫胥黎的學生兼好友
除了是動物行為科學家外
他致力於科普文學的寫作
作品包括「所羅門王的指環」(King Solomen's Ring)以及代表其一生研究最後的著作「雁鵝與勞倫茲」(Hier Bin Ich-Wo Bist Du?
這兩本書台灣皆有翻譯出版

朱利安・赫胥黎為「所羅門王的指環」寫了一篇序言 -
事實勝過任何貧瘠的想像 : “
康拉德.勞倫茲是當今最傑出的博物學家之一。
曾有人稱他為現代的法布爾,當然他的研究標的是鳥類和魚類,而法布爾研究的是昆蟲和蜘蛛。
不過,勞倫茲的成就更大,因為他不僅像法布爾那樣,用別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語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實和新發現,而且還在動物思維與行為的基礎原則和理論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正是因為勞倫茲的研究,我們才知道世上還存在釋放因數銘印學習等奇怪的生物現象。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賞鳥初體驗 (4) 賞鳥如何成為一種大眾活動

賞鳥從此成為一種普通大眾參與的活動

賞鳥用現代流行的話來形容
可以說已成為一種國民活動
但事情總不是突然就發生了
賞鳥今天成為一種普遍性活動的過程有許多轉折
故事要從英國說起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
它通常被定義為18371901,亦即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時期
當時專業的鳥類學是博物館鳥類學
有許多博物學家在全世界各地尋找未曾發現的鳥類
嚴格說他們只是鳥類標本的獵人
博物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的鳥類標本或活體被送到博物館
博物館內的研究學者
他們研究鳥類間的關係,研究鳥的解剖學構造以及相對應的分類學特徵
博物館的學者對到戶外研究野鳥嗤之以鼻
他們認為科學試驗就應該在試驗室完成
實驗才可以控制所有的相關條件,可以週詳細緻的觀察
因為可以控制實驗條件,所以就可以改變試驗中的某些要件
然後觀察哪些才是重要的
科學不是出去觀察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鳥,科學家當時是這麼認為的

英國一位名叫Julian Huxley的年輕生物學家
對這種現狀深感失望決定做些改變
於是在1912年春天他利用2週的假期
進入Hertfordshire郡的Tring保護區中
計畫觀察一種特殊的水鳥 - 鳳頭鷿鷈
Huxley
儘管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
仍情不自禁地被鳳頭鷿鷈行為中,那些親暱私密的細節所吸引
他在筆記中寫下 :
<
雌鳥游回巢邊, 跳了上去, 俯下身子再次做出順從的姿態
這時雄鳥也回巢跳上了雌鳥的背, 它們順利的交配了
與此同時雙方都發出一種特別尖銳的鳴叫聲. >
Huxley
對鳳頭鷿鷈性生活的奇特迷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儘管這不是他的本意,但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科學 -
「動物行為學」

Julian Huxley
對鳳頭鷿鷈的研究其新穎之處
並不在於所採用的方法與技術
他使用的不過是一個雙筒望遠鏡和一本筆記本
他最偉大的貢獻是讓普通民眾也能參與到真正的科學研究中
通過了解鳥類,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它們
他是將賞鳥變成一門普通人都能參與的科學的人之一
並且他認為在賞鳥人中
那些俱有熱情及專注精神的業餘愛好者是科學資源
如果能調派與組織他們,那將是無窮盡的數據來源
到了20世紀30年代
得益於Huxley的領先研究,一般民眾開始為科學研究做出貢獻
也開啟了業餘賞鳥的風潮
賞鳥及對鳥類展開細緻的調查研究從此成為一種大眾的活動
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


PS:
Julian Huxley
朱利安赫胥黎是生物學家,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創始人之一, 出身著名的赫胥黎家族,他的兄弟奧爾德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作者),另一位兄弟安德魯赫胥黎(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祖父托馬斯赫胥黎也是生物學家; 因捍衛達爾文的演化論而有「達爾文的鬥牛犬」(Darwin's Bulldog)之稱.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賞鳥初體驗 (3) 為什麼公鳥總是”性”致勃勃



為什麼公鳥總是”性”致勃勃

一只蛋(卵子)的大小是精子大小的幾十萬倍
但是一隻小鳥來自公鳥的基因和來自母鳥的基因卻是各占一半
鳥類雌雄性細胞大小差異極端
在公鳥能夠確保每次交配就會讓母鳥受孕的情況下
為了符合它的遺傳利益
它應該可交配多少次就可與多少隻母鳥交配
科學家用公雞做實驗來檢證這件事
一隻母雞一天只能生一只蛋
但一隻公雞一天卻能交配幾十次
如果讓這隻公雞幾十次都與同一隻母雞交配
那對公雞的遺傳利益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損失
而且每次交配公雞的付出極小
如果公雞每次交配,消耗的蛋白質像蛋裡面的蛋白那麼多
每天交配好幾十次的這檔事恐怕連念頭都不會有

當然重要的是實驗結論 :
看到沒看過的母雞,公雞的精液量就增加
研究人員說這個現象可以用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來解釋
為什麼公鳥總是性致勃勃
這是一個經典故事
要追溯到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某次柯立芝總統和第一夫人參觀實驗性的政府農場
在參觀時兩人的行程被分開了
走進農場的雞舍時,夫人注意到有隻公雞一直在交配
她向農場人員詢問交配的頻度
工作人員驕傲地解釋 ”每天要執行幾十次”
第一夫人聽了交待說 : “噢!請務必把這告訴柯立芝總統” 
隨後便轉往別處參觀
後來柯立芝總統被告知這件事
總統問 “每次都是同一隻母雞嗎?”
“不!” 工作人員回答總統 “每次都是不同的母雞”
柯立芝點頭微笑:
“那等一下,記得也要跟總統夫人回報這件事”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賞鳥初體驗 (8) 顯然孵蛋這檔事還真有學問

自從白頭翁及珠頸鳩來家中陽臺築巢孵蛋

觀察到鳩鴿是輪班孵蛋(白天公 ,晚上母)

白頭翁則由媽媽孵蛋

另外

彩鷸是鳥類中的"大女人"

通常由雄鳥孵蛋;雌鳥為了要吸引公鳥

體色比公鳥鮮豔

杜鵑一出生便成為"孤兒"

媽媽把它生在別人的窩裏

爸爸也沒盡過一天義務

野鳥大多一夫一妻

偏偏水雉雌鳥天生不安於室

沒有3、5個老公無法母儀天下

水雉爸爸無怨無悔地父兼母職獨力將兒女扶養長大

同樣外表英俊瀟灑的鴛鴦爸爸

非但不恪守愛情的堅貞

簡直是多情男兒

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飯

而產卵和育雛的工作都留給了雌鳥


顯然孵蛋這檔事還真有學問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賞鳥初體驗 (2) 鳥一窩要生幾個蛋 ?

鳥一窩要生幾個蛋 ? 鳥的心裡自有定見
觀察到這個行為的是英國一位業餘賞鳥者 David Lack
後來成為著名鳥類學家
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在自家後院觀察知更鳥
然後寫出了一本科普名著 “ The Life of the Robin”
在達爾文出版”物種源始”之後
過了100年才有人想到要去加拉巴哥群島檢驗達爾文的假說
1938年 David Lack - 當時是一位英國私立中學教師
請假一年前往加拉巴哥群島觀察鳥類
然後於1947年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達爾文的芬雀Darwin's finches》一書
“達爾文的芬雀”一詞才這樣傳播開來
Lack的許多理論影響後人對鳥類生活的研究
他從”食物限制”解釋為什麼有些鳥生一顆蛋
而有些鳥卻生十顆蛋?
他的理論稱為energy limitation hypothesis 或是 food limitation hypothesis
Lack 認為:有限的食物資源制約著雌鳥的窩卵數
食物短缺可能會直接導致孵化出來的雛鳥沒法存活
而這個問題在熱帶地區尤為突出
雖然今日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鳥類受限於食物資源的假說
只能解釋族群間的差異
但在那個年代能夠從野外觀察推演解釋生活史演化的假說
是非常了不起的
鳥類中最能服膺這個理論的要算是貓頭鷹
貓頭鷹在每年開始築巢育雛之前
一定會先觀察當年獵物的多寡來決定生幾顆蛋

PS. 大家總以為達爾文是經由觀察加拉巴哥芬雀Galápagos Finches
又名達爾文芬雀(Darwin’s Finches)而歸納出演化論
幾乎所有人都將達爾文和加拉巴哥芬雀畫上等號
其實這只是演化論的重要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