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每個地名都對應著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 八煙的頂中股圳

每個地名都對應著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有時候
這些地名所指的事物
歷經時間的轉變和磨損
幾乎已不再為人所知

二百五十多年前
漳州漁民因為颱風船漂流至台灣北部海岸當時凱達格蘭人的番社 – Kitapari(豐收之意)
漁民登陸後定居河口(水尾)以捕魚為生
隨後客家移民陸續入墾
在平原與獅頭山間建立了街肆
叫「下中股庄」
早期墾拓荒地時
常由墾首合股向官方領取墾照
然後共同出資招募墾丁開墾
將土地劃成不同的等分
每一份土地稱為一股
墾成後就多以為地名


1800年又有蔡姓移民來此拓墾
進入丘陵山地闢建果園
但此區為火山地形
泉水太酸不適灌溉
因此沿磺溪上溯
在溫泉眾多的地方
竟在一處山丘找到了水源
開始拓墾形成最早的聚落
因為村落位「下中股庄」上方處
因此稱為「頂中股庄」


順應地形灌溉梯田
村落建造水圳自南面海拔約885公尺的大尖後山引水
稱為「頂中股圳」長達4公里
1930年日人因應太平洋戰爭
需要增加稻米產量
又重建頂中股圳並在原來的土堤加上混凝土


由於早期山區出入不便
因此架設了3座木板橋過溪以方便居民進出
因而產生了三重橋的地名
後來又因當地有八處硫磺火山噴氣孔故而得名「八煙」




金山鄉舊名「金包里」
最早的住民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1632年西班牙傳教士 Jacinto Esquivel 書中所載:「土番採硫磺之地為Tapari
由於凱達格蘭族在地名前慣於加「ki」音
而成「Kitapari」漢譯為「金包里」